一. 什么是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及言語聲。其程度包括以下幾種: ●輕度:平均聽閾26-40 dB HL,聽悄悄話有困難 ●中度:平均聽閾41-60 dB HL,噪聲環境下聽說話有困難 ●重度:平均聽閾61-80 dB HL,大聲說話才能聽到 ●極重度:平均聽閾81 dB HL,聽大聲說話有困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人口的5%即3.6億人患有中度及以上聽力障礙,其中兒童有3200萬。聽力障礙可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妨礙其正常學習和生活。
五.人工耳蝸使用中應注意些什么? 人工耳蝸是一種人工電子裝置,適用于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且助聽器效果不佳的患者。在人工耳蝸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對耳蝸植入部位的直接撞擊,頭部避免外傷;及時治療耳科和局部的感染。 ② 耳蝸的言語處理器、麥克風需要防潮、防靜電、防摔。電池和導線需要定期更換。體外機部分要定期清潔和保養。 ③ 避免接觸強磁場,安檢和飛機起降時應關閉言語處理器。 ④ 當睡覺或不需配戴設備時,需將裝置摘下放入干燥包或箱內進行儲存。長期不用或電池電量耗盡時,要將電池取出。
七.影響集體教室聲學環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室是聽障兒童生活、學習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場所,但以下幾種影響教室聲學環境、造成聽障兒童聆聽困難的主要因素普遍存在: ① 距離。距離越遠聽得越差; ② 噪聲。噪聲越大,信噪比越差,難以實現精準的言語感知; ③ 混響。混響時間越長,談話聲就越混沌不清; ④ 噪聲與混響的交互影響。混響使得噪聲變得更加自然和穩態,對言語中重要的聲學或語言學線索造成更大程度的掩蔽。 康復機構和學校需盡可能優化和改善集體教室聲學環境,確保聽障兒童聆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