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28 已瀏覽::1063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有13.7萬人,每年新生聽障兒童2-3萬人。兒童期是聽覺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聽力殘疾導致兒童言語發育障礙并影響其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和康復訓練, 能使絕大多數聽力殘疾兒童顯著改善功能,與健聽兒童一樣上學、就業,從而有效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黨中央、國務院對殘疾兒童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 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為包括聽力殘疾兒童在內的符合條件的各類殘疾兒童接受基本康復服務提供制度化保障。為推動《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貫徹落實,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將第20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主題確定為“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制度”。
第二十次全國“愛耳日”主題 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制度
第二十次全國“愛耳日”宣傳口號
1、關注聽障兒童,建設健康中國
2、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做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
3、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實現聽障兒童“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4、關愛聽障兒童,用行動傳遞溫暖
5、消除障礙,聽見未來
6、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聽障兒童新希望
7、關愛兒童聽力健康
一. 什么是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導致人聽覺困難,聽不到或聽不清環境聲及言語聲。其程度包括以下幾種: ●輕度:平均聽閾26-40 dB HL,聽悄悄話有困難 ●中度:平均聽閾41-60 dB HL,噪聲環境下聽說話有困難 ●重度:平均聽閾61-80 dB HL,大聲說話才能聽到 ●極重度:平均聽閾81 dB HL,聽大聲說話有困難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人口的5%即3.6億人患有中度及以上聽力障礙,其中兒童有3200萬。聽力障礙可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妨礙其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如何早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聽力損失? 新生兒聽力篩查、兒童聽力篩查和對兒童聽力及言語發育進行觀察,是早期發現聽力損失的重要手段。寶寶出生三天左右,須接受耳聲發射初篩,未通過者于42天進行雙耳復篩,仍未通過者在3個月齡內轉診至指定的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診斷;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新生兒,出院前須進行耳聲發射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篩查,未通過者直接轉診。6、12、24和36月齡是兒童聽力篩查重點年齡,任何時期未通過聽力篩查,均應及時轉診。如果發現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動作,或有耳癢、耳流膿等,或對聲音反應遲鈍、語言發育遲緩、或青少年長期接觸娛樂噪聲(網吧上網,KTV唱歌等)后出現耳鳴等現象者,建議盡快到醫院檢查聽力。
三.兒童期聽力障礙的主要病因及預防措施是什么? 中耳感染是兒童期聽力障礙的主要病因,由于兒童獨特的解剖特點,咽鼓管短平寬,細菌病毒容易侵入導致中耳炎,反復發作可造成聽力障礙,進而影響語言發育,因此預防感冒、避免平躺喂奶或嗆奶、避免隨意掏耳朵、洗澡或游泳時防止嗆水和耳道進水等,可減少中耳炎的發生;加強體質鍛煉、減少腦膜炎及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防止兒童頭部外傷,減少娛樂噪聲,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也可有效預防兒童聽力障礙。此外,遺傳因素導致的兒童期遲發性聽力損失也值得重視。
四.如何保障兒童助聽器驗配的效果? 助聽器是一種精密的電聲放大器,可以幫助聽障患者聽到原本聽不到的聲音,通過處理、放大聲信號,使聽障患者聽到、聽清聲音。選配助聽器是目前聽障患者常用的康復手段之一。 為聽障兒童選擇和驗配助聽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包括聽力測試、疾病診斷、語言能力評估、學習能力評估、助聽器選擇和驗證、適應性訓練以及康復訓練等多個環節,需要多學科專家共同完成。其中包括:耳鼻咽喉科醫生、兒科醫生、聽力師、言語語言病理學家、康復老師,以及其他輔助人員如:家長、看護者和社會工作者等。在這個系統工作中,以聽力師為中心,全體人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才能保障聽障兒童從助聽器中獲得最佳的助聽效果。
五.人工耳蝸使用中應注意些什么? 人工耳蝸是一種人工電子裝置,適用于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且助聽器效果不佳的患者。在人工耳蝸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對耳蝸植入部位的直接撞擊,頭部避免外傷;及時治療耳科和局部的感染。 ② 耳蝸的言語處理器、麥克風需要防潮、防靜電、防摔。電池和導線需要定期更換。體外機部分要定期清潔和保養。 ③ 避免接觸強磁場,安檢和飛機起降時應關閉言語處理器。 ④ 當睡覺或不需配戴設備時,需將裝置摘下放入干燥包或箱內進行儲存。長期不用或電池電量耗盡時,要將電池取出。
六.目前適合0-3歲聽障兒童的主要康復模式是什么? 適合于0-3歲聽障兒童的康復模式之一是個別化家庭培建計劃。它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強調家長和家庭其他成員在聽障兒童自然生長環境中發揮支持、示范和強化作用,本質上追求聆聽學習自然而持續地發生,關注照料者養育和聽語康復細致經驗技巧培建及其應用效果的有效干預模式。
七.影響集體教室聲學環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室是聽障兒童生活、學習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場所,但以下幾種影響教室聲學環境、造成聽障兒童聆聽困難的主要因素普遍存在: ① 距離。距離越遠聽得越差; ② 噪聲。噪聲越大,信噪比越差,難以實現精準的言語感知; ③ 混響。混響時間越長,談話聲就越混沌不清; ④ 噪聲與混響的交互影響。混響使得噪聲變得更加自然和穩態,對言語中重要的聲學或語言學線索造成更大程度的掩蔽。 康復機構和學校需盡可能優化和改善集體教室聲學環境,確保聽障兒童聆聽效果。
八.《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救助對象有哪些?如何申請救助? 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國發〔2018〕20號)。救助對象為符合條件的0-6歲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殘疾兒童監護人可向殘疾兒童戶籍所在地(居住證發放地)縣級殘聯組織咨詢和申請。監護人也可委托他人、社會組織、社會救助經辦機構等代為申請。
九.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救助內容是什么? 各省都已根據《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出臺了本省殘疾兒童救助政策,救助內容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產品、手術費、康復訓練補貼等。為著力保障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需求,努力實現殘疾兒童“人人享有康復服務”,部分省將殘疾兒童救助年齡從0-6歲擴大到17歲以內。 聽力殘疾兒童的救助標準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具體標準可由殘疾兒童監護人向殘疾兒童戶籍所在地(居住證發放地)縣級殘聯組織咨詢。